
曾為美國電視圈引進多部日本卡通的娛樂大亨山帝˙法蘭克(SandyFrank),將原本105集的「科學小飛俠」首部曲,重新製作為85集的電視卡通(包括日版的第1~12、14~18、21~27、30~33、35~37、39~49、51~55、57~63、65、67~77、79、80、83、84、86~93集以及第95~101集),取名為「星際戰役(Battle of thePlanets)」(一般簡稱為BOTP),於1978年秋天在美國首映。所謂的「重新製作」不只是以英語重新將對白配音而已,事實上,為了讓這部卡通影集在美國上映時,能真正適合兒童觀賞,法蘭克刪剪掉片中許多太過暴力的畫面,並修改了部分的劇情,因此在片中雖然偶爾有人死亡,卻不會出現一群人喪生的畫面,而且所有在片中爆炸的飛行器都會被交代成是由機器人所操控的。

除此之外,為了讓兒童觀眾們能夠瞭解科學小飛俠為何而戰,以及傳達正面的教育意義,片中還加入了一位由美國的動畫工作室所繪製的全新角色,它就是仿自電影「星際大戰」裡的「R2-D2」造型的「7-Zark-7」機器人。不過,由於美日畫風迥異,這個機器人的出現,總讓人覺得十分地突兀而難以接受。「7-Zark-7」在片中被設定為科學小飛俠(G-Force)的助手,它總是駐守在基地裡(當然這個基地也是美方重新繪製的),另外,它還有一位在居住在冥王星的「預警中心」的機器人拍檔「Susan」。每次行動前,「7-Zark-7」會向科學小飛俠報告任務的細節(這似乎讓南宮博士少了許多露臉的機會),而且在任務完成後,它還會報告「全員生還」、「沒有人受傷」之類的訊息,似乎要特地告訴兒童觀眾,所有的正義之士總是會安然無恙,這樣的安排讓我感覺多餘且愚蠢。

在「星際戰役」中,除了每位角色都有了新名字,「科學小飛俠」這個隊名也被改成了「G-Force」,然而這個版本的劇情不僅比日版短少了20集,其最後一集也只是原本在日本播出的第101集,在該集裡,二號大明是個勇闖惡魔黨,救出鐵雄與珍珍的超級英雄,這跟日版的最後一集(第105集)裡大明身亡的結局,有著天壤之別的安排。

雖然「G力量」並沒有像「星際戰役」那樣加入了一些多餘的角色,故事的場景也較忠於原著,但是其配音與音樂卻十分糟糕,劇情的支線亦被刪減了不少,例如,大頭目是陰陽人的事實在這個版本中被刻意忽略了;另外,關於大明的腦部受到傷害的劇情(日版第102~105集)也完全沒有提及,也就是說這個版本跟「星際戰役」一樣,是個沒有真正結局的「科學小飛俠」故事。此外,在「星際戰役」中沒有收錄的第81集,亦即提到大明的雙親被身為陰陽人的大頭目所殺害的劇情,在這個版本中仍舊不見蹤影,這讓故事的張力著實減弱了許多。最後我還要抱怨一點,那就是「G力量」這個版本裡的科學小飛俠五個人的名字,讓我覺得非常的幼稚,像是鐵雄的名字被改為「好心的王牌(Ace Goodheart)」,大明則成了「英勇的短劍(DirkDaring)」,天呀!這真的跟「水蜜桃姊姊」有得拼了。

到了90年代,曾將「金剛戰士(Mighty Morphin PowerRangers)」與「七龍珠Z(Dragon Ball Z)」帶進美國的「沙班娛樂(SabanEntertainment)」,則取得了「科學小飛俠」二部曲(Gatchaman II)與三部曲(GatchamanFighter)的播映權。「沙班」將這100集(包括二部曲的48集與三部曲的52集)重新製作成65集的美版電視卡通,其中以二部曲中重要的武器與交通工具為主要的內容,而片中的暴力畫面幾乎全被修剪乾淨,在這個版本裡,你看不到任何無辜的人被殺害,也沒有任何一位有名字的人在片中死掉。1996年9月9日,「沙班」將這一版本的「科學小飛俠」卡通以「鷹戰士(EagleRiders)」為名,在美國的電視首映,一直播映至1997年秋天為止,而這也象徵了科學小飛俠的故事在美國終於告一個段落。不過,目前「沙班」正計畫要在歐洲與澳洲,將這故事給繼續發展下去呢!

亞歷士‧羅斯 VS 科學小飛俠漫畫
在2002至2003年間,北美著名的漫畫出版商「Top Cow」出版了一系列的「科學小飛俠(Battle of thePlanets)」彩色漫畫,由於其美式的畫風深受當地讀者的青睞,第一集在出版首日旋即銷售一空。這一系列的美版彩色漫畫共有12冊(不含特集),其製作陣容十分堅強,包括了編寫劇本的慕尼爾˙沙瑞夫(Munier Sharrieff)、負責繪製線條稿的威爾森‧托塔莎(WilsonTortosa),以及執行漫畫上色的「烏龍工作室」(UdonStudio);除此之外,以重塑Marvel旗下漫畫英雄人物(例如:超人、神力女超人、蝙蝠俠…等)聞名美國漫畫界的亞歷士‧羅斯(AlexRoss),不僅替這些漫畫繪製封面,更擔任了藝術指導的重要工作,而他的參與,著實替科學小飛俠重現江湖的成績增添了不少分數。

不過這套漫畫的劇情並非完全襲自日本的「科學小飛俠」卡通,雖然故事的主軸與日版的劇情相去不遠,不過仍加入了不少原創性的情節,包括結合其他的影集或動畫的「美式」鋪陳;像是電視影集「女巫魔刀(Witchblade)」裡的主角就曾出現其中,有一回,珍珍被惡魔黨抓走,後來神秘的「女巫魔刀」附在她的右手上,幫助她逃出了惡魔黨;另外,霹靂貓(Thundercats)也曾出現在漫畫之中,與科學小飛俠並肩作戰,其實類似的安排在美國的英雄漫畫中屢見不鮮,像是超人與蝙蝠俠齊心打擊惡勢力,便是一個廣為人知的例子。
2003年,「TopCow」發行了兩本特集,一本是關於大明的特寫,另一本則是關於鐵雄的特寫。在這兩本特集中,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兩人喜歡穿著小飛俠裝的程度遠勝於穿著便服,這是滿有趣的地方;我尤其喜歡描寫大明的那本特集,其中對於大明矛盾的心境有極為深刻的描寫。同年10月,「TopCow」又出版了一輯三冊的「科學小飛俠」連環漫畫,黑白線條所呈現出的日式風格十分令人懷念。

同場加映:在美國播映的科學小飛俠(Battle of the Planets)第一集
還有更多關於「科學小飛俠」的介紹都在《飛呀!科學小飛俠》一書裡。
延伸閱讀:我看科學小飛俠之東方篇
加入書籤:
0 意見:
張貼留言